李子柒,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感受到乡村生活之美的网红,却陷入了一场与合作方杭州微念的股权纠纷。双方从合作伙伴走到对簿公堂,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这场纠纷,究竟涉及了哪些法律问题?又反映了哪些现代社会的矛盾?本文将从律师的角度,为您解读李子柒纷争之路。
合作模式的选择与风险
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合作,始于2016年9月,当时李子柒还是一个不知名的视频创作者,而杭州微念是一家专业的网红孵化机构。双方最初的合作模式是合约模式,即李子柒负责内容创作,杭州微念负责资源推广和商业变现,双方按照约定的比例分成收益。这种模式在网红行业中较为常见,也较为灵活,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,比如合作期限、收益分配、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,如果没有明确的书面协议,很容易引发纠纷。
2017年7月,李子柒与杭州微念更换了合作模式,转为合资公司模式,即共同成立了四川子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(下称“子柒文化”),李子柒持股49%,杭州微念持股51%,并筹备李子柒品牌,携手运营。这种模式在网红行业中较为少见,也较为复杂,因为涉及到股权、公司治理、商标、专利等多方面的法律关系,如果没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法律文书,很难保证双方的权益和责任。
根据公开的信息,李子柒与杭州微念在合作过程中,并没有签订详细的合作协议,也没有对知识产权的归属、收益分配方式、合作期限、解除条件等进行清晰的约定,导致了后续的纠纷。例如,李子柒品牌的商标、专利、域名等,大部分都是由杭州微念以公司名义申请注册的,而李子柒作为内容创作者,只拥有视频作品的著作权,这就造成了知识产权的分割和混乱。又如,李子柒与杭州微念在股权方面,也没有明确的股东协议,也没有对股权的转让、变更、退出等进行规范的程序,这就导致了股权的不稳定和不透明。
纠纷的起因与过程
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纠纷,起因于双方在合作中的利益分歧和信任危机。据李子柒方面的说法,杭州微念在合作中存在多种不合理的行为,比如擅自使用李子柒的名义进行商业活动,未经李子柒同意就将其肖像授权给第三方,未按照约定的比例分配收益,甚至试图控制李子柒的内容创作和账号运营。而据杭州微念方面的说法,李子柒在合作中存在多种不合作的态度,比如拒绝与杭州微念沟通合作内容和方式,拒绝接受杭州微念提出的股权计划和合作模式,甚至试图解除与杭州微念的合作关系。
2021年7月,李子柒突然停更,引发了网友的猜测和担忧。8月,李子柒在微博上发文,称自己已经与杭州微念解除了合作关系,但杭州微念却不承认,还声称李子柒是其旗下的艺人,要求其恢复合作。9月,李子柒通过四川子柒文化,向杭州微念和其法定代表人刘同明提起诉讼,要求确认合作关系的解除,以及股权、商标、专利等的归属。10月,杭州微念也向李子柒提起反诉,要求确认合作关系的存在,以及股权、商标、专利等的保全。11月,双方在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了调解,最终达成了和解。
纠纷的影响与启示
李子柒与杭州微念的纠纷,不仅影响了双方的合作和发展,也影响了李子柒的粉丝和消费者,甚至影响了整个网红行业和社会的观念。这场纠纷,暴露了网红与MCN机构合作中的法律风险和制度缺失,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冲突和文化危机。
从法律角度来看,网红与MCN机构合作,涉及到知识产权、合同法、公司法等多个法律领域,需要有完善的法律制度和规范的法律文书,来保障双方的权利和责任,避免或解决纠纷。网红作为内容创作者,应该重视自己的知识产权,尤其是商标、专利等品牌相关的知识产权,要及时申请注册,要明确归属和使用范围,要合理分配收益和风险。MCN机构作为网红的合作方,应该尊重网红的创作自由,尤其是内容、风格、理念等核心要素,要充分沟通,要公平合理,要建立信任和共赢。
从社会角度来看,网红与MCN机构合作,涉及到价值、文化、生活等多个社会领域,需要有健康的社会观念和文化氛围,来支持双方的合作和发展,促进或改善社会的进步和幸福。